《难民:不管在哪里,除了故事我们一无所有》阮清越全新版

该资源由用户: 小野寺修然 上传  举报不良内容

阮清越(Viet Thanh Nguyen),2016年普利策小说奖得主,2017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2018年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1971年生于越南邦美蜀。1975年随父母从越南逃难至美国,在难民营度过一段时日后,全家定居加州圣何塞

1997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英语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南加州大学至今,现为英美研究和民族学、比较文学教授。

2016年凭借长篇小说处女作《同情者》一举拿下诸多国际大奖,包括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实属罕见。同年,其非虚构族裔研究作品《从未逝去:越南和战争的回忆》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

2017年,获麦克阿瑟天才奖,被公认为未来*潜力的作家,他的作品“颠覆了大众对越战的认知,深描因战争失去家园的人的生活状态”。

写给全世界难民的一本书。一位难民出身的作家书写幽灵、家园与记忆,审视战争创伤与危机,契合当下全球的热点议题。

阮清越在《难民》的题献中说明这部作品是写给全世界难民的。作者本人也是越南难民出身,在上世纪70年代随父母逃难至美国,他们一家是典型的难民家庭,也是幸运的难民家庭,父母勤恳地经营一家杂货店,供两个儿子上学。他的哥哥阮清松当年考取了哈佛大学,成了难民群体中的榜样,如今是美国白宫顾问委员会的一员。阮清越本人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英语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南加州大学至今,现为英美研究和民族学、比较文学教授。他从小听闻、经历的故事,以及他十余年的少数族裔田野研究的成果,都汇集在《难民》这部短篇小说中。

难民近年来是一个热点,叙利亚难民问题以及近期越南难民在英国遇难的事件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而在媒体重点报道的新闻热点过后,对难民和接受难民的国家、政府来说,如何融入新生活、如何摆脱逃难的阴影、与新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互相接纳,反而是更加重要却少有人问津。阮清越在《难民》中,用一个个故事展现了从越南逃离的人和家庭在美国的生活,和他们面对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困局。这些故事和细节都是在一般媒体上很少见到的,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难民”这个词背后的意味。

阮清越是越南移民,接受美国教育长大,他的身份和思维赋予了《难民》正反两种叙事角度。阮清越的故事既有纯移民的视角,也有从美国人的视角出发进行叙事,甚至有美国的越战老兵多年后回到当年的战场。两种角度的交叉和碰撞,凸显出了“难民”这个身份的复杂性和客观性。

而且阮清越清楚地认识到,对美国人来说,越战带给他们的痛苦远远没有到能轻易被忘记的程度,所以《难民》的故事背景从战争刚结束一直延续到离现在并不遥远的时间节点,他描述了亲身经历过战争的美国和越南军人,也描述了在战后和平重建中出生长大的普通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美越战争带给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以及无数普通人的沉重影响。

《难民》是阮清越的短篇小说集,共由7个短篇故事组成。与《同情者》相比,《难民》的题材更为日常,没有思想体系和国家命运的沉重叙事,多为在美国的平民百姓的生活,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牵绊。故事人物与情节迥异,如《黑眸女人》讲述了一位捉刀手撞鬼的故事,《祖国》则讲述了二代移民重回越南故土的经历。

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阮清越的成长经历,也能看到他在移民身份认知等方面十多年的田野研究成果,每一篇作品都是赤裸的揭示、克制表达的复杂情感,审视了战争创伤、自我认知的危机以及记忆的珍贵与脆弱。整体看来,《难民》中的人物大多身处“不适之地”,想要表达的情感非常复杂,有追忆故土的乡愁,有大难不死的幸与不幸,有夫妻、恋人间的温情,有强烈的文化冲突……但作者的文字较为克制,时常用自嘲的语气讲述同为难民的不同经历。


如果您对该资源产生疑虑,欢迎您 点击此处 举报不良内容。 希望我们能共建一个文明社区!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扫一扫即可关注本站(PDF之家)微信公众账号
发送您想要找的书籍名称即可找到书籍

Image

本站为非盈利性网站, 但服务器成本高昂, 如果本站内容对您有帮助, 欢迎捐赠, 您的鼓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大小: 1.25 MB
格式: PDF

声明

本站资源来源于网络及个人用户网盘上传,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 本站不保存,不制作,不出售任何图书。请您下载完在24小时内删除。 资源禁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您喜欢本站资源,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

标签

清越 一无所有 新版 难民 故事 不管 哪里 除了 我们

扫码支持一下:

Image Image

猜你喜欢

《难民:不管在哪里,除了故事我们一无所有》阮清越全新版

请输入验证码: